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
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让我拍案叫绝
--阅读于永正老师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》随感
在作文教学中,我感慨于老师素材意识极强,常能从小处着眼--春天郊游,缺席的孩子“无米下锅”,于老师点拨一篇《那天,家里只有我自己》,让我们眼前一亮;一则普通的公益广告,经由于老师的点睛之笔,成为孩子饶有兴趣落笔的素材;一株瓜叶菊、一只玩具兔、一副漫画,再平常的事物,“只要留心,只要会‘解’,什么都可以‘入文’。”甚至一则简单的歇后语也能变成作文课上趣味横生的素材……
于老师讲究命题的艺术,主张“题好文一半”。“春季运动会”这样的大题目会被他“化整为零”,瘦身成《开幕式》、《记男子200米决赛》、《记女子跳高冠军某某某》等易于下笔的小题目。他还主张命题的趣味性,如自我介绍时设计为《嘿,我这个人》、《哈,我这个人》、《唉,我这个人》,赢得了孩子的会心一笑。于老师给即将毕业的孩子出的写作题目更是让人眼前一亮:《把母校看个够》、《感谢母校》、《母校的雪松》、《老师,请记住我》……这些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小但很准的写作“点”,极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,使其“文思泉涌”,“笔走如飞”。
于老师坚持师生共写,力争当好“对话教学”的“首席”。于老师说:“我力求把‘下水文’写得像模像样,语言规范一些,要求学生做到的,我尽量做到,以期起到‘例文’的作用,能给学生以启迪,能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……”长期的坚持,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和激励。
……
课堂也许是枯燥的,但于老师赋予它趣味横生,搅活了一池课堂之水;文本是静止的,但于老师读透了字里行间蕴藏的意味,演绎了迥然于平常的学习之旅。于老师的课堂呈现出的像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,又像一个朴素的玩泥巴的游戏,看似平常,细究则发现其依顺着孩子的生命节奏而行,奏响的是与童心一致的成长节拍。
阅读于永正老师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》,我不止一次地感叹,不止一次地想到那句话:“教师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,课堂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度。”如果一个老师足够努力,那么他带给孩子的就会无限多。“老师能想多远,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。”
读了于永正是的书,我感慨语文教学的确要“少做题,多读书”,把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,不能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用作业来填满。听说读写,以读写为主。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:读书少,思考少,写得少。作文教学是基于“读书多,思考多,写得多”为基础,不读不写怎么能行?
今日日程
一、今日天气:晴,昨晚20点30分入睡,今早7点起床。今天是我写行动日记第1637天。
二、今日记录:早7点起床,阅读同学圈微信,而后绕环城路快走1圈。碰到了老同学王世英,他说他只能陪我一小段,8点他还要上班,感慨说自己老了,我蓦然一惊,我也爱说这样的口头禅,真是很不应该。还是老邱说得好,不能这样的自我暗示。只要你认为自己年轻,哪怕你70岁了,你还年轻着,我的老父亲70多岁了,坚持锻炼,心态年轻,每天干的活让我来干都吃不消,所以心态极为重要。返家后和妻女上街吃饭,返家后阅读手机书一个多小时,上网浏览。上床再用手机阅读叶广芩的小说《青木川》,阅读2个多小时,竟读完了这部长篇,计算了一下时间,阅读这部长篇小说,我也只不过花费了三周时间。接下来打算阅读叶广芩的《老县城》,读完之后第二遍阅读《青木川》,估计重读之后也就暑假了,我可以到青木川旅游了,欣赏那儿的自然和人文风光。15点20补写昨日日记,于16点写完。又输入前期日志3篇,输完已经18点。而后上网更新了博客日志并上网交流,晚饭妻子做的比较丰盛,喝白酒1两,而后上网买东西四样。21点半,又输入前期宝鸡之行的日记2篇,23点接着输入前期日志1篇。今日除了睡觉上网,我还输入了前期日志6篇。
三、今日健康、感恩、读书。
绕环城路快走1圈。听《大秦帝国》第二部181集。听长篇恐怖悬疑小说《十宗罪4》第34集。阅读《励志人生》总第90期171至180页。阅读叶广芩长篇小说《青木川》111至120页。阅读《旅途教育周刊》第429期11至20页。听讲座《零极限和吸引力法则》3遍。
评论